感 遇
张九龄
兰叶春葳蕤,桂华秋皎洁。
欣欣此生意,自尔为佳节。
谁知林栖者,闻风坐相悦。
草木有本心,何求美人折?
【作者简介】
张九龄(678—740),字子寿,韶州曲江(今广东韶关)人。是开时期有声誉的宰相。他的五言古诗最为人称道,往往以凝练质朴的语言,寄托深远的人生感慨,风格雅正冲淡,委婉深秀。
【注释】
感遇:原诗共十二首,作于受李林甫排挤而被贬荆州时期。感遇,因所遭遇而感慨。葳蕤(wēiruí):花叶繁盛的样子。林栖者:指山林隐士。
【诗意】
兰叶在春天繁密茂盛,桂花在秋天明净皎洁。那欣欣向荣的力啊,把春秋点缀成了最美好的季节。林中隐士闻到那随风飘来的芳香,不禁也深深陶醉。春兰秋桂吐露芬芳,只是本性使然,又哪是为了取悦于人、求人攀折呢?
【赏析】
张九龄是学识出众、直言敢谏的贤相,李林甫则是不学无术、口蜜腹的权奸,二人自然水火不容。张九龄遭李林甫谗毁,罢相外贬。他在贬地写下《感遇》十二首,讽喻时政,表明心志。这首诗中,诗人学习屈原《离骚》借香草美人抒情言志的比兴寄托传统,以春兰秋桂象征君子孤芳自赏、不求“美人折”的“本心”,表明自己不慕权贵、坚贞自守的高洁情操,令人肃然起敬。
感 遇
张九龄
江南有丹橘,经冬犹绿林。
岂伊地气暖,自有岁寒心。
可以荐嘉客,奈何阻重深。
运命唯所遇,循环不可寻。
徒言树桃李,此木岂无阴?
【注释】
岂伊:难道那儿。岁寒心:比喻坚贞的节操。荐:奉献。运命:命运。唯:只能。徒言:徒然。树:种植。
【诗意】
江南的丹橘树,经历了严冬仍然绿意葱茏。难道仅仅是那里地气偏暖吗?是因为橘树自有傲霜斗雪的本性啊。这美味的果实本可以献给上宾嘉客,怎奈山重水远,阻隔重重。万物都只能听凭命运安排,天道循环,其中的道理无可追寻。人们都偏爱种植花艳果美的桃李,这橘树,难道就没有浓浓的绿荫?
【赏析】
屈原的《橘颂》,借歌颂橘的“独立不迁”抒发自己的志向节操。张九龄所处贬地荆州,正是屈原热爱的荆楚故国。效仿前贤,咏橘以明志,自是情理中事。诗人以丹橘甘美可以荐嘉宾,一树美荫冬夏长存,却因重山深水所阻,不像桃李那样受到世人所重,来比喻贤者的怀才不遇。面对困境,诗人有无奈,有悲愤,更有执着的坚持。
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
李白
暮从碧山下,山月随人归。
却顾所来径,苍苍横翠微。
相携及田家,童稚开荆扉。
绿竹入幽径,青萝拂行衣。
欢言得所憩,美酒聊共挥。
长歌吟松风,曲尽河星稀。
我醉君复乐,陶然共忘机。
【作者简介】
李白(701—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。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秦安),出生于中亚碎叶城(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),五岁时随父迁回绵州彰明(今四川江油)。李白是豪迈纵逸的天才诗人,以乐府歌行与绝句最为杰出,可谓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。
【注释】
斛(hú)斯山人:复姓斛斯的山中隐士。#却顾:回头看。翠微:青翠的山岭。田家:指山人家。荆扉:柴门。憩:休息。挥:举杯畅饮。河星稀:银河中锈稀微,指天快亮了。忘机:忘记世间的机心巧诈。
【诗意】
傍晚从青葱的终南山下来,多情的明月一路伴我同行。回望来时路,只见苍茫暮色,笼罩着青翠的山岭。我与山人携手来到他的家,童子急忙把柴门打开。沿着绿竹走入幽径,青萝一路轻拂衣袂。多么快乐啊,找到这样的休憩之所,何况还有美酒可畅饮。伴着松风放声高歌,直到月明星稀,天色将晓。我们一起沉醉一起欢笑,哪里还记得世间的那些诈巧机心。
【赏析】
此诗描写自然与友情,并使二者浑然一体。青翠的山色,多情的明月,绿竹幽径,青萝松风,营造了清幽明净的环境氛围,衬托出主人的清雅和主客之间真诚热烈的友情。松风明月下,饮酒竟夕,那份与大自然契合的真趣,与好友共乐的真情,让我们似乎也随着诗中人陶然而忘却尘俗间事。诗歌情调明快,意境优美,风格清旷飘逸。
月下独酌
李白
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
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"。
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#。
暂伴月将影,行乐须及春$。
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。
醒时同交欢,醉后各分散。
永结无情游,相期邈云汉%。
【注释】
三人:指我、月、影。#解:懂得。秃空、徒然。$将:和。及:趁着。%无情:忘情。相期:相约。邈:高远。云汉:银河,这里指天上的仙境。
【诗意】
独坐在花丛间,自斟自饮,无人相伴。我举起酒杯,邀月、对影,便成了三人。可明月并不懂饮酒,影子也只空随我的身。且以月、影为伴,及时行乐,以免辜负这阳春美景。我纵情歌唱,明月似徘徊不定;我起身狂舞,影子也随之飘忽零乱。趁着清醒一起欢乐吧,酒醉之后又不知何处将你们追寻。多么希望能忘情游乐,相约重逢在那美好的银河仙境。
【赏析】
《月下独酌》组诗四首,这是第一首。诗歌围绕一个“独”字,抒写了诗人在人世间难觅知音的深刻的孤独感。独酌于月下,虽有月影花香,虽说行乐及春,但感觉不到欢愉,更没有万丈豪气,有的只是源涌而出的孤清。诗人天才旷达,常怀遗世独立的想法,但知音难期,也只能邀来明月与身影同酌共舞。此诗的特色在于,把无知无情的月、影写得有情有义;表现孤独,却偏偏写得热闹异常。而那虚幻的热闹过后,是更深的寂寞和孤独。
春 思
李白
燕草如碧丝,秦桑低绿枝"。
当君怀归日,是妾断肠时#。
春风不相识,何事入罗帏$?
【注释】
燕:地名,今河北北部、辽宁西南部。秦:地名,今陕西。#怀归:想家。妾:古代妇女的自称。罗帏:丝织的帷帐,此指女子的闺房。
【诗意】
燕地的春草,想来才吐出碧绿的嫩芽;秦地的桑树,已绿叶茂密压低青枝。当你见春草如丝而怀归之日,正是我面对绿树满眼而相思肠断之时。春风啊,我与你素不相识,你又为何悄悄吹入我的罗帷呢?
【赏析】
这是一首闺情诗,描写秦地少妇因春天到来而勾起对远戍燕地的丈夫的思念之情。全篇紧扣一个“春”字,双关自然之春与男女之爱。以“燕草”“秦桑”开篇,既是起兴,又以物候的不同写出空间的遥远,进而以空间的遥远反衬相爱之人的心中灵犀相通。少妇嗔骂春风擅入罗帷的孟浪,于“无理而妙”中更表现出思妇执着如痴的情愫与坚贞的志节。虽孰情思春的旧题材,诗人写来却言短情长,婉曲动人。
望 岳
杜甫
岱宗夫如何?齐鲁青未了。
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
荡胸生层云,决眦入归鸟。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【作者简介】
杜甫(712—770),字子美,河南巩县人。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,被称为“诗圣”。其诗感时陈事,感情博大深沉,风格沉郁顿挫,世称“诗史”。与李白并称“李杜”。
【注释】
岱宗:泰山别名岱,因其居五岳之首,故尊称为岱宗。齐鲁:泰山之北为古齐地,之南为古鲁地。#造化:指大自然。钟:汇聚。$决眦(zì):眼睛睁得几乎裂开。眦:眼眶。%凌:登临。
【诗意】
五岳之首的泰山啊,你青青的山色覆盖齐鲁,绵延不绝。化生万物的大自然,将天地的灵秀之气在此荟萃,高耸入云的山峰,使山南山北的景色判若晨昏。山中云气吞吐,涤荡胸襟;凝神远眺,目送拈巢的飞鸟。总有一天,我会登上泰山之巅,将天下山峦尽收眼底!
【赏析】
唐玄宗开二十四年(736),杜甫在洛阳应试落第后,漫游于赵、齐(今河南、河北、山东)等地,此诗是作者初经泰山时所作,也是其现存诗作中最早的一首。全诗围绕“望”字作文章,前四句是远望和俯望,五、六句是近望或登山所望,最后两句是想象中登上山顶之望。咏读诗中的奇词壮语,仿佛看到了“齐鲁青未了”的绵延无垠,以及“阴阳割昏晓”的雄伟奇崛,在诗人虚实相生的笔下,泰山的神秀磅礴如现眼前。而诗人登临泰山之顶、俯瞰天下群山的决心,正是他在遭受科考挫败后对自己的期许与勉励,体现着青年杜甫壮志凌云的气概和抱负。